會議訊息


「近世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Cultural Images and Interaction of Envoy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會議日期:20121220日、21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八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活動」(中研院主題計畫) 
    「漢詩與外交:十四至十九世紀東亞使節及其文化書寫」(中研院前瞻計畫)
    
※報名已截止。名單已公布在報名資訊頁面。



會議宗旨


從《左傳》賦詩的傳統開始,外交使節與詩賦並結下不解之緣。使節之詩不單只是風土人情的記錄而已,也反映了(一)「自我/他者」的相互觀看(二)新舊事物與價值觀念的衝撞與融合(三)對商業或社會的實境等不同面向的反映。明代朝貢貿易體制確立以後,決定了東亞諸國外交往來的基本形態。晚清國族主義興起,中國與世界的外交形態進入世界體系之中,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正式走入歷史。然而不論任何一個時期,漢詩在東亞各國的往還之間始終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使節的遊記也是彼此觀看的重要史料。例如琉球的歷史與明清兩代的琉球冊封使關係極其密切;晚清大詩人黃遵憲,在近代外交史上也具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同時廣受中日兩國讀者的歡迎。另一方面,異域的流傳也造就了詩人的聲名。曹弘《畫月錄》曾以乾隆時期的詩壇為例,說道:「京朝好名者往往結交聘使,冀其流譽異域,故李純客有凡詩編流傳他邦者,皆非佳作之論」,詩藝良窳且先不論,外交使節是流傳異域最直接的管道。綜上觀之,東亞各國使節的文化書寫,既是相互觀看的窗口,也是彼此發聲溝通的場域。甚至也有可能成為形塑一個國家或區域文化意象(與想像)的憑藉。

種種史料說明:原來江戶時代長崎對華貿易金額遠大於西洋貿易;大明律、大清律為東亞儒者關心的焦點;從商品的角度看,摺扇起源於日本,後經高麗傳至中國;日本發明醬油後,席捲中國東南沿海;西湖曾經是東亞知識人共通的憧憬與夢想,日本、韓國、越南諸國都有想像的西湖風景;日本中世五山禪林每每以中國禪林傳承法系高自標置;普陀山(補陀洛伽山)的記載雖然出自於佛典,但中國、韓國、日本(約有二百餘處)、越南、西藏都有各自的普陀山;中國方面許多佚失已久的文獻皆在海外發現,例如晚明最重要的白話小說之一馮夢龍《三言》,還有皇侃《論語義疏》,皆在日本發現完整本;十六世紀後半風行中國的白話小說,成為東亞諸國學習中國白話的教科書;朝鮮半官方纂修的醫書《東醫寶鑑》一出版,立刻就吸引中國、日本醫家的矚目;琉球儒者程順則刊刻《六諭衍義》,立刻奠定在東亞儒學史屹立不搖的重要地位;韓國延世大學收集近世日韓儒者之間的漢文筆談集數百部,擬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這種種例子說明:近代化歷程以前的東亞,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東亞諸國有某種共同的溝通方式(特別是書寫文字為主要方式的「筆談」),有相當類似程度的知識結構,其價值觀念與審美經驗也具有高度的同質性,這種彼此共通的精神圖像與價值追求,或可暫時稱之為「東亞文化意象」。

這是一個舊傳統,但從現代學術意義的眼光來看,卻又如是新穎。

雖然在進入近代化歷程以前,東亞諸國的文化意象有一個共通的文化基礎,但不同的風土人情,也造就了表現方式的大異其趣,決不可一視同仁。例如日本明治維新最重要的精神源頭之一是陽明學,但日本的陽明學在內涵與表述,與中國的陽明學其實大相逕庭。此次研討會主要在提供一個跨世代、跨科際的對話平台,希望能夠相互激發,繼續深入探討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詩學的種種可能。

講者簡介


專題演講:
  吉田公平(日本東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教授)
  張存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與會發表:
  小野泰教(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田世民(淡江大學日文系)
  吳光正(武漢大學中文系)
  林桂如(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林佩瑩(英國牛津大學漢學研究中心)
  武春白楊(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及
         語言學系)
  黃立芸(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
  潘少瑜(台灣大學中文系)
  鍋島亞朱華(清華大學中文系)

會議議程


「近世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交流」
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2012122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04會議室
時間/場次
活動項目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式:石守謙教授(中研院院士)
第一場
09:10-11:10

主持人兼評論人: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
主講人: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目:詩戰朝鮮:明代中韓詩賦外交綜論
主講人: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
  目:琉球官話課本的史料價值
主講人:黃立芸(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目:越洋的花鳥:東亞觀點下的中琉花鳥畫
     評論人:陳韻如(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11:10-11:20
茶敘
第二場
11:20-12:4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所)
主講人:林佩瑩(英國牛津大學)
  目:日本聖德太子傳說中的中國想像
主講人:武春白楊(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及語言學系)
  目:竹林禪派與越南佛教歷史概括
12:40-14:00
午餐
第三場
14:00-15:30
    
               主持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
                   評論人:徐一智(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
主講人:林桂如(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目:古芬未墜,異域言歸」─
宋朝類書《事物紀原》的東傳與江戶漢籍出版
     主講人:吳光正(武漢大學中文系)
  目:宋元東渡日本僧人及其詩作探析
15:30-15:50
茶敘
第四場
15:50-17:10
專題演講:張存武教授(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題目:燕行錄與中韓文化交流
主持人: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



20121221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704會議室
時間/場次
活動項目
09:00-09:30
報到
第一場
09:30-10:50
專題演講:吉田公平(日本東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教授)
題目:日本陽明学理解的特色
翻譯:鍋島亞朱華(清華大學中文系)
主持人 :呂妙芬(中研院近史所)
10:50-11:10
茶敘
第二場
11:10-12:3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俊啟(中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小野泰教(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
  目:郭嵩燾的「風俗」觀念與中西形象
主講人:潘少瑜(台灣大學中文系)
  目:東亞脈絡下的末日意象:
              從德富蘆花與梁啟超的翻譯談起
12:30-14:00
午餐
第三場
14:00-15:30
主持人兼評論人:楊晉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田世民(淡江大學日文系)
  目:中井竹山的《詩經》學
主講人:鍋島亞朱華(清華大學中文系)
  目:幕末陽明學者吉田秋陽與明末思潮
15:30-15:50
茶敘
綜合座談會
15:50-17:10
主持人:
 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前瞻計畫主持人)
 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





報名資訊

*請記住編號,以利報到順利進行,謝謝!

編號 姓名 編號 姓名
1 盧宣妃 41 鹿憶鹿
2 楊正顯 42 呂理昌
3 吳政緯 43 陳怡欣
4 郭中翰 44 李定恩
5 耿    勇 45 林素清
6 郭忠豪 46 蔡美玲
7 曾齡儀 47 蔡慧玲
8 林富士 48 羅珮瑄
9 蔡名哲 49 江俊億
10 陳漢傑 50 陳俊諭
11 林月惠 51 黃于菁
12 劉芸鳳 52 趙惠瑜
13 孫欲容 53 沈婉華
14 林麗月 54 陳愷俊
15 馬國安 55 取消報名
16 龍如鳳 56 張俊玉
17 林怡利 57 李長興
18 羅皓星 58 鄭良宏
19 郭雨穎 59 劉威志
20 王明彥 60 陳玉琴
21 胡惠鈞 61 曾淑玟
22 鄭婷婷 62 吳孟謙
23 洪木成 63 周健
24 史甄陶 64 Derlin Jinq
25 李毓中 65 林陽明
26 劉有台 66 潘明福
27 王慧芬 67 潘    驥
28 吳俊德 68 陳玉美
29 劉小鈴 69 毛文芳
30 李孟衡 70 李欣霖
31 朱冬芝 71 唐明生
32 取消報名 72 林宥成
33 陳貞竹 73 黃凱筠
34 蔡明純 74 李京和
35 葉書含 75 廖欽彬
36 劉靈均
37 周子揚
38 張閔俞
39 查    忻
40 陳俊光

交通指引



相關連結



By 「近世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交流」工作小組 culture2012envoy@gmail.com